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市張金幸福服裝廠、江漢棉紡廠等紡織服裝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幸福實業成為全國服裝企業上市第一股,“普拉索”是家喻戶曉的服裝品牌,“潛江裁縫”成為響徹全國的十大勞務品牌,鍛造了18萬“潛江裁縫”產業大軍。
歷經40余年風雨歷練,服裝產業已成為潛江靚麗的名片、閃亮的招牌。
目前,潛江服裝行業產能和市場遍布國內外,擅長外貿服裝生產、品牌加工、貿易經營。借助2023潛江市紡織服裝產業供應鏈大會,潛江服裝人向省內外知名專家和行業精英學習,探討紡織服裝供應鏈協同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路徑,引領潛江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
頂層設計把方向
衣食住行,民生四需,衣居其首。
紡織服裝產業是我市傳統優勢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據統計,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現有市場主體1777家,其中規上企業72家,產業集群規模達到300億元以上,從業人員5萬多人,上繳稅金1億元以上,是我市僅次于石油化工和光電子信息產業的第二大稅收貢獻產業;今年1至11月,累計實現產值43.28億元,占全市工業比重7.1%;造就全國最佳勞務品牌“潛江裁縫”,品牌價值達234.3億元;中紡聯將我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列入“優質戶外服裝供應鏈共建基地”。
雖具有悠久發展歷史和雄厚產業基礎,但隨著消費市場、流通渠道等變化,我市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著訂單沒有話語權、抗風險能力較差、產業聚集度不高等問題。
站在新時代風口,挑戰與機遇并存。市委九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鏈提級煥新,市紡織服裝產業鏈發展工作專班深入全市重點區鎮街道開展專題調研,考察學習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先進經驗,提出良策:
著力建設全國休閑戶外服裝高端制造基地、中國服裝電商快反基地、中部優質紡織加工基地“三大基地”;
實施產業聚集行動、產業鏈供應鏈提升行動、產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品牌創建行動“四大行動”;
落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招商引資、加強要素保障、加強政策兌現、加強督辦考評“五大措施”。
政策支持促升級
從制造走向“智”造,從代加工走向創品牌,從線下批發走向線上零售,潛江服裝人一直用奮斗追逐夢想,不斷突破困境,努力拓展新的產業優勢。站在攀登高峰的新起點上,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釋放了更多政策紅利。
近年來,我市制定出臺了《支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十三條措施》和《支持壹中心發展的六條措施》《支持中倫·云尚智城服裝產業發展的五條措施》,形成了“1+2”政策體系,引導企業加力技術攻關、平臺建設、品牌培育,奮力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向高而攀、向新而生、向遠而行,促進產業鏈融通發展、協同創新、互利共贏。
在2023潛江市紡織服裝產業供應鏈大會期間,市政府向湖北中倫國際紡織城有限公司、潛江金松紗業有限公司、潛江市昌云紡織有限公司等25家進行智能化改造的紡織服裝企業予以資金補貼,真金白銀直達企業。
一直以來,我市大力支持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實施智能設備50%補貼,鼓勵企業和核心產業園重點項目開展智能化建設。今年7月,比帆制衣成功獲批2023年湖北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
此外,我市設立2億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吸引越來越多的“潛江裁縫”返鄉創業。
湖北艾美服飾有限公司成立已有17年,近年來公司訂單和銷售額穩步增長。“我們擁有先進制衣設備1000余套,現代化的單件流水生產線18條,高素質員工800余人。年產各品牌茄克、羽絨服、棉服等梳織服裝200多萬件。”公司負責人鄭成英直言,公司在市、鎮兩級政府支持下不斷發展壯大,未來將不斷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專業人才設備,引領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
招商引資保發展
抱團才能取暖,集聚才能壯大。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招商引資的力度。
我市紡織服裝產業“一核心三基地”企業加速聚集,特色板塊、塊狀經濟初步形成,園林、總口、楊市以及張金、龍灣、浩口等地紡織服裝產業營收規模占比全市超過八成,形成了以羽絨服、戶外休閑服、童裝等為生產主體的特色產業集群。
今年,我市成功舉辦湖北潛江·廣東紡織服裝產業對接會、潛江·云尚智城招商推介會,參加中國(上海)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今年以來,全市紡織服裝產業簽約項目77個,協議引資102.34億元。截至目前,全市在談項目8個,協議引資9.42億元;簽約項目4個,合同引資4.06億元;在建項目8個,總投資45.7億元。今年投產項目13個,總投資19.357億元。
中倫·云尚智城獲批湖北承接沿海地區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示范區,一期開園、二期開工活動成功舉辦。
“市委、市政府把紡織服裝產業鏈作為全市四大重點產業鏈之一來培育打造,市領導兼任鏈長,實行‘鏈長+鏈主+鏈創’融合工作機制,研究出臺《潛江市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及年度工作清單,堅持一月一主題,一月一調度,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一年見成效、兩年上臺階、三年成示范,全市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發展動能強勁。”市經信局黨組書記王舒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