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很早就開始研究甲殼質。《本草綱目》中記載:蟹殼有破瘀消積的功能。“蟹”字本身即指“解毒的蟲類”。十九世紀早期,法國學者布拉諾首先在蘑菇類中發(fā)現(xiàn)了甲殼質,從此人類開始了漫長的研究與應用。
甲殼質又稱為幾丁質、殼聚糖、殼糖胺、甲殼素、第六要素等,廣泛存在于蝦蟹、昆蟲、植物的莖葉之中,在自然界中的生成量僅次于纖維素,估計海洋生物的年合成量在10億噸以上。在甲殼素被發(fā)現(xiàn)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一直把甲殼素當作廢物,因為甲殼素不溶于水、稀酸、稀堿和其他有機溶劑,開發(fā)的成本要比纖維素直接利用高得多。
隨著科技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甲殼素有纖維素不具備的特性,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含陽離子的可食性動物纖維,也是繼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礦物質以外的第六生命要素。它還是大自然中唯一帶正電高分子物質。一旦進入人體,它將敏銳地抓住帶負電的脂肪酸,將之包覆,拒絕被腸道吸收,并排出體外。它的纖維不斷激化著消化道的蠕動,讓食物加速通過消化道。因此,它和“安全減肥”的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如此,它的纖維可以與脂肪及膽固醇結合,避免它們被吸到血液中。
從甲殼質內萃取的幾丁質及其純化而成的幾丁聚糖,能活化人體細胞,調整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分泌,促進人體機能的健康運作。科學實驗證明:幾丁聚糖能夠抑制小腸道內膽固醇的吸收來降低血清中膽固醇的濃度,使其不能沉積在肝臟中,防止脂肪肝的發(fā)生。同時,幾丁聚糖能減少人體對氯離子的吸收,促進血管擴張,從而降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