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潛江,荷花映水,碧葉連天。
眼下,正是龍蝦上市的高峰期。炎熱的天氣擋不住龍蝦美食的誘惑,潛江利榮連鎖店店長說,現在每天銷售的“紅透天”系列龍蝦達2000斤。據統計,潛江市餐飲業每天可消費小龍蝦30000斤。小龍蝦餐飲的火爆是近年來潛江小龍蝦產業持續發展的表現之一。作為“外來物種”,潛江龍蝦何以反客為主,成了潛江市特色產業?
“蝦稻連作” 外來物種成為養殖“新寵”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原產于北美洲。1928年從日本傳入我國蘇北地區,經過近80年的繁衍生息,小龍蝦的種群迅速壯大,現在已遍布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上世紀80年代末,小龍蝦進入潛江。
由于小龍蝦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在市場上頗受歡迎。2000年春,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農民劉主權、褚紅云在實踐中探索出蝦稻連作種養模式,即每年9、10月份中稻收割后,在稻田里野生寄養小龍蝦,利用稻田豐富的天然食料供小龍蝦生長,次年春夏之交期間捕撈小龍蝦。
2003年,針對龍蝦市場前景廣闊、發展優勢明顯的機遇,潛江市委、市政府敏銳地把發展龍蝦產業納入戰略層面進行規劃。組織水產專業人員先后到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全面考察小龍蝦的養殖情況。在得知他們只是進行了一些技術試驗而并沒有大面積養殖成功的經驗后,回來便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和積玉口鎮的蝦農一起探索蝦稻連作種養技術,并請省里的專家共同進行研究。
通過3年的探索,潛江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一整套蝦稻連作種養互生模式,并科學總結出了《克氏原螯蝦與中稻輪作技術》,受到了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干部群眾的普遍關注。該項技術于2006年元月21日通過了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鑒定,鑒定結論為“該項目符合國家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同年該項目獲得了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這項具有潛江特色的“蝦稻連作模式”,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 2006年,湖北省委把蝦稻連作模式寫進了省委的一號文件,在全省推廣。短短幾年,全省“蝦稻連作”面積突破性200萬畝,我市的稻田養蝦也由2002年的幾百畝迅速發展到2009年的18萬畝。
“人工誘導” 蝦苗繁育在全國率先成功
幾乎與積玉口鎮農民首創蝦稻連作模式同步,我市小龍蝦加工企業也迅猛發展。熊口的漆雕良仁、浩口的鄭玉林等人以敏銳的眼光,抓住小龍蝦加工出口的巨大商機,相繼創辦華山水產、萊克水產公司,將小龍蝦系列產品賣往歐美,在國際市場上掀起了一股紅色風暴,這使得小龍蝦需求量猛增。
由于“人放天養”的養殖模式在種蝦的交配、產卵、孵化以及幼蝦的存活率等方面受到自然天氣的影響,小龍蝦蝦源不足成為制約整個龍蝦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瓶頸。而人工繁殖小龍蝦在當時還是一個亟待攻克的世界性技術難題。
2005年,潛江市水產局高級工程師陶忠虎與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舒新亞等專家一道,在龍灣漁場建立了小龍蝦種苗繁育基地,開展小龍蝦的人工繁殖技術攻關。開始,他們采用注射外緣激素和摘除眼球柄等常規水產繁殖技術對小龍蝦進行人工繁殖,但都沒有獲得成功。通過20多次反復試驗,最后,他們通過人工改善生殖條件,成功創造了“五位一體”的人工誘導法。其主要技術是人工“控制光照、控制水溫、控制水位、改善水質、加強投喂”,于2005年9月終于在全國范圍內率先人工繁育出克氏原螯蝦蝦苗,填補了我國小龍蝦人工繁殖的空白。當年,獲得人工繁育蝦苗1000萬尾。
現在潛江蝦苗繁育技術已由龍灣輻射到全市,并在萊克水產有限公司建成一座工廠化蝦苗繁育基地。目前,該繁育基地種蝦抱卵率普遍已達70%以上,最高達90%,今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左右,幼蝦可以實現批量脫離母體,年產蝦苗1億尾以上。
標準養殖 推進龍蝦產業化進程
從2001年,潛江市積玉口鎮農民劉主權等人首創蝦稻連作種養模式以來,蝦農們在長期養殖小龍蝦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創新養殖模式,已由原來單一的蝦稻連作模式發展到池塘養蝦和油蝦、蝦鰍稻多樣化養殖模式。其中油蝦養殖模式可畝產龍蝦400斤,畝平獲純利潤3000-4000元,可將蝦稻連作模式的畝平收益提高3倍以上。
近幾年,中央和省市財政加大了小龍蝦產業的扶持力度,現已累計投入2.8億元,建成了面積達25000畝的小龍蝦標準化高效健康養殖基地。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500萬元,建成核心養殖示范區16000畝。2009年,該市小龍蝦野生寄養面積達18萬畝,產量達到3.8萬噸。
為推動小龍蝦產業標準化進程,潛江市在全國率先制定了《蝦稻輪作克氏原螯蝦稻田養殖技術規程》等標準體系,2008年1月,潛江蝦稻輪作標準化示范區被納入第六批全國農業標準化一類示范項目。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效提升了潛江小龍蝦的品質。特別是潛江制定的全國小龍蝦加工系列標準,成功推動了歐盟對小龍蝦的進口標準作出調整。
目前,潛江小龍蝦已通過HACCP、ISO9001和全球食品衛生標準BRC認證,并獲得了美國、歐盟、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衛生注冊,出口檢驗合格率和通關率均為100%。全市18萬畝養殖基地全部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在國內的多次抽檢和國外出口檢測中,全部合格。
科技研發 打造世界“甲殼素之都”
潛江市是全國最大的淡水小龍蝦加工出口基地,加工出口占全省小龍蝦出口量的65%。而在傳統龍蝦加工生產過程中,極易產生大量的“三廢”物質, 據統計,小龍蝦加工后,70-80%的蝦殼成為廢棄物,全市每年產生廢棄蝦殼都在5200噸左右,這些廢棄物往往是一排了之,既污染了環境,又浪費了資源。
面對龍蝦產業發展新難題,華山水產聞聲而動,實施轉型升級,通過與湖北省農科院、湖北省水科所、武漢大學等科研院所聯系,走產學研合作的方式,2008年投入5500萬元,建設了“甲殼素深加工--氨基葡萄糖鹽酸鹽”項目第一期工程,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年處理廢棄蝦殼2.5萬噸,提煉氨鹽1000噸,新增銷售收入3億元。
2009年2月26日,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同志親臨華山公司專題調研,認為該公司發展思路好,項目好,生產產品好,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兩型”社會探索出了新的路子,對該公司打造甲殼素產業給予了極高評價。
在多方面的支持下,2009年,華山水產憑借已有資源和技術優勢,投資4.15億元建設該項目第二期工程,開展年處理10萬噸廢棄蝦殼提取氨鹽與蝦魚加工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年加工水產品能力達6萬噸;年處理廢棄蝦殼能力達10萬噸,可生產鹽酸鹽粉劑2000噸、鹽酸鹽片劑及膠囊60000萬片、鹽酸鹽復合制劑100000萬片、殼聚糖400噸、殼寡糖300噸,提煉蛋白質、蝦青素、碳酸鈣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總銷售收入20億元。
同時,華山水產公司與武漢大學聯合籌建“四個一工程”,即甲殼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甲殼素聯合實驗室、華山水產博士后工作站、召開國際甲殼素研討會。目前,華山正積極申辦“第七屆中國甲殼素年會暨國際甲殼素研討會”,屆時將會有中國、歐洲、美國、日本等國的權威專家及知名進口商參加。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漆雕良仁表示,我們將用5~10年的時間,建起一個產值超過200億元的甲殼素深加工產業集群,努力把潛江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的“甲殼素之都。”
正是因為潛江小龍蝦在繁育、養殖、加工技術等環節上不斷追求科技創新,才激活了小龍蝦產業這池春水,使得潛江龍蝦保持了優良品質,在全球市場上倍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