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產能,農業產業化發展迅猛,農村人居環境迎來巨變,我市農業現代化邁向更高水平,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養蝦有稻百姓增產又增收
金秋時節,白鷺湖管理區黑偉家庭農場的稻田里,收割機來回穿梭。
“稻蝦一起長,咱的豐收是雙份的。”說起今年的收成,家庭農場負責人胡臣偉喜笑顏開。今年,他將105畝稻蝦田實行繁養分離模式,種一季稻養兩季蝦,賣蝦收入增長到60萬元。
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蝦-稻特色產業,并將早期的蝦稻連作升級為蝦稻共作,“一稻一蝦”變為“一稻兩蝦”,有效提高稻田綜合利用率,蝦和稻成為了我市百姓增收致富的抓手,也樹立了江漢平原現代農業的新標桿。如今,全市“蝦稻共作”面積達85萬畝,其中高標準萬畝基地13個、千畝基地70個。據測算,“蝦稻共作”模式畝平均產蝦170公斤以上,產水稻600公斤左右,畝平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
然而,稻田養蝦面積快速增長,重蝦輕稻、蝦強稻弱,養蝦投入比較效益下滑等短板凸顯。穩糧增收,良種先行。2019年,我市與省農科院展開院市合作,繁育出蝦稻專用品種“蝦稻1號”,解決了蝦稻種植面臨的“防倒、防毒、保優”三大難題。由于蝦稻米不施農藥,天然無公害,一批糧食企業也投身“蝦稻”生產加工領域。
有了好品種,還需要好耕地。上半年,我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有序推進9.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夏糧夏油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
“以前村里耕地地勢比較低,農業生產成本高,實施土地集中連片整理改造成標準蝦稻共作單元后,致富大門就此打開。”在趙腦萬畝蝦稻共作基地,2022年全國十佳農民、趙腦村黨支部書記趙常洪介紹,2021年,依托“蝦稻共作”現代高效農業模式,趙腦村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年人均純收入達2.4萬元,實現以蝦帶糧同步增產,農民增收。
當前,蝦-稻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全市小龍蝦加工企業33家,年小龍蝦加工能力達35萬噸以上;積極發展精深加工,蝦頭、蝦殼等廢棄物變廢為寶,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蝦-稻全產業鏈從業人數超過20萬人,蝦-稻產業綜合產值超過600億元。
聚力產業鋪就振興致富路
一個個貧困村發生蝶變、一個個美麗鄉村脫穎而出……近年來,特色產業發展讓全市各地發生翻天覆的變化。
——就業穩定,農民增收門路寬。
“家門口就把活干了,一天最少能賺100多元。”在老新鎮田李村扶貧車間,村民鄒海紅在流水線上熟練地打包,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17年,玖艾中藥材公司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在老新鎮流轉土地910畝種植艾草,種植戶年均增收3600元/畝;田李村、三合村、潭溝村相繼開設扶貧車間,吸納100多名富余勞動力就業,人均年收入3.6萬元。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在“家門口”就業,而這份幸福有保障、可持續,群眾很踏實。
——因地制宜,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在周磯管理區,小小半夏的潛力被充分挖掘:半夏可售賣種苗,還可做藥材、飲品,撐起農民“致富傘”……
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化“南紅北綠”農業產業格局,突出重點,放大優勢,堅定不移做大做強潛江龍蝦、潛江蝦稻、潛江半夏、潛江大豆等四大特色農業產業鏈。全市建成85萬畝高標準“蝦稻共作”基地,僅今年元至6月,全市小龍蝦產量達13.5萬噸,小龍蝦養殖業產值60億元。小龍蝦交易量13.61萬噸,交易額66.33億元;在全市13個重點產區開展優質蝦稻訂單生產,訂單面積突破50萬畝;建成百畝以上連片規模半夏生產基地10個、千畝連片基地3個,全市半夏收獲面積18萬畝。
——數字賦能,新業態蓬勃發展。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吃了咱們潛江的黃灣藕后,信口吟出詩句‘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干心’,讓黃灣藕得以成為御用貢藕……”近日,首屆黃灣藕電商直播帶貨節暨黃灣藕開挖儀式舉行,數十名本土帶貨網紅現場沉浸式直播挖藕、烹藕、銷藕的全過程。
據黃灣村村委會副主任陳龍介紹,自電商進入黃灣村以后,幫村里培養了一批本村的網紅達人,通過直播帶貨帶動當地老百姓致富。僅此次節會后一個星期,黃灣藕銷售突破3萬單,助農銷售100萬元。
放眼我市各鄉村,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做電商、辦旅游,釋放出極大的發展潛力。今年,我市還出臺了直播間裝修補貼等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措施,鼓勵網紅經濟等新業態發展。
宜居宜業鄉村迸發大活力
走進周磯管理區戴湖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文化廣場,一湖碧水清澈見底,廣場四周,青磚黛瓦房整齊劃一,孩子們在嬉戲玩耍,滿臉幸福的笑容……
說起現在的人居環境,村民李羽斌倍感自豪,“環境好了,大家的素質也高了,對門前屋后環境更愛護了,現在茶余飯后都談論種什么花草更美觀呢!”
近年來,我市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廁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處理、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1年,共建成湖北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9個、整治村96個。全市累計完成農村改廁88750戶,鄉鎮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的比例達10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每年以農戶占比10%的目標有序推進;創建國家級生態鎮1個,省級生態鎮20個,省級生態村80個;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累計投入資金5200余萬元。
環境好了,藍天白云成為生活常態,興隆生態旅游區、拖船埠紅色旅游景區、星期8生態農業公園等一批鄉村旅游景區順勢而生,并先后開發了釣蝦品蝦、水果采摘、農耕體驗、農家餐飲、精品民宿等系列鄉村旅游產品。其中,拖船埠村被列入中央組織部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目前正在著力建設3A級旅游景區。
“雖然辛苦,但是收益很不錯,每年至少20萬元。”莫嶺村民宿老板彭亮秀感慨,農莊、民宿各種旅游業態不斷發展壯大,既解決了家門口就業問題,也讓他們早早奔上了致富路。
“這樣的日子真不錯!”一份份獲得感鋪就鄉村生活的幸福底色,一組數據折射我市鄉村的發展成色:2021年,我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146元,比2020年增長11.6%。
產業興了,鄉村美了,荷包鼓了,村民樂了,我市正奮力譜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