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找老劉嘛,準沒錯。”竹根灘鎮的村民群眾遇到麻煩事,不管是兄弟吵架了,還是鄰里鬧了矛盾,最先想到的就是找劉文忠解決。
今年64歲的劉文忠是竹根灘鎮人民調解委員會選聘的一名專職人民調解員,畢業于中南政法學院。目前退休在家的他,憑著對調解工作的滿腔熱情和對父老鄉親的一片赤誠,3年時間里協助鎮信訪辦、司法所、派出所及村委會,成功調解大小民事糾紛150余件,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行走在田間地頭的“金牌調解員”。
“多虧老劉出面調解,不然事情不知會僵持多久才能解決,這下我的心里踏實了。”日前,在左橋村村委會,糾紛當事人魯某感慨地說。
魯某是廣東惠州人,現在是左橋村農田承包經營大戶。前不久,因駕駛機械收割農作物不慎將該村村民張某祖父的墓碑損壞。
“故人的墓碑是不能擅自動的,何況墓碑弄斷了,按農村風俗來講,是件很不吉利的事。”張某多次找魯某討要說法,商量賠償事宜,一時之間雙方鬧得不可開交。
在村干部多次調解無果的情況下,竹根灘鎮司法所指派劉文忠前去調解。
劉文忠了解事情原委后,很快確定調解思路。“你們素不相識,前無怨,后無仇,既然事情發生了,大家都要解開心里疙瘩,理性解決矛盾。都說讓三分心平氣和,退一步海闊天空……”劉文忠幾句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開場白,頓時讓雙方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
隨后,劉文忠說法論理。從行為過失講到責任界定,從風俗習慣講到文明新風,從維護利益講到法律法規,從“共同締造”講到相互謙讓,調解現場猶如一堂普法教育課,原來激烈爭吵的場面平靜了許多。
“是我不小心,損壞了老爺子的墓碑,對不起老爺子,向你們賠禮道歉,我愿意賠償損失。”“我也想明白了,這件事情是意外,怎么調解都聽老劉的。”最終,雙方達成一致協議,糾紛得以圓滿解決。
不久前,竹根灘鎮某企業與員工發生勞動爭議,劉文忠協助司法所去處理。短短一天時間,劉文忠協助該公司與所有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受到了企業職工的廣泛好評。
近日,該鎮5家服裝企業自發給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贈送了一面寫有“小微企業的貼心人營商環境的保護神”的錦旗。
有人說,調解矛盾糾紛,老劉有時像法官,有時像警官,有時像鄰居大哥,既有嚴肅性,又有親和力,找他調和矛盾,心里舒坦。
“申請調解的當事人從心神不寧到臉上泛起燦爛的笑容,是對人民調解員最大的肯定,而人民調解員的工作威信是靠調解的公正性和辦事的公道性樹立起來的。”劉文忠說,盡管調解工作十分辛苦,甚至有時還會被誤解,但是為了大伙的幸福安寧,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他愿一輩子做百姓身邊的“和事佬”。